> 文章列表 > “常恐他物触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常恐他物触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常恐他物触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常恐他物触”出自唐代陈琡的《别僧(一作留别兰若僧)》。

“常恐他物触”全诗

《别僧(一作留别兰若僧)》

唐代 陈琡

行若独轮车,常畏大道覆。

止若员底器,常恐他物触。

行止既如此,安得不离俗。

《别僧(一作留别兰若僧)》陈琡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别僧(一作留别兰若僧)》

行若独轮车,

常畏大道覆。

止若员底器,

常恐他物触。

行止既如此,

安得不离俗。

中文译文:

像一辆独轮车行进,

时刻畏惧大道翻覆。

像一只脆弱的琉璃器,

时刻担心被他物触碰。

行和止都如此,

怎能不离开世俗?

诗意和赏析:

这首诗以行者和止者的形象来探讨离世和入世之间的关系。诗中的“行若独轮车”和“止若员底器”比喻了行者和止者的状态。行者像一辆独轮车,行进时时刻担心大道翻覆,表达了行者对离开世俗生活的担忧和追随佛道的不安。止者则像一只脆弱的琉璃器,时刻担心被外界的物事所触碰,表达了止者对世俗生活的恐惧和对离开佛道的疑虑。

通过对行者和止者的对比描写,诗人表达了一个思考:无论是行还是止,都难以摆脱俗世的束缚。行者虽然追求超凡脱俗,却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牵绊;而止者虽然尽力安住禅定,却始终不能摆脱世俗的忧虑。最后两句“行止既如此,安得不离俗”,表达了作者对无法摆脱世俗的现实的无奈与疑惑。

这首诗以简洁、警句式的语言,通过明喻和比喻的手法,展现了离世与入世、红尘与佛道的矛盾和困境,给人留下了深思。同时,诗人也揭示了人类内心对于抵御外界干扰、追求内心平和的渴望。